首页 资讯 正文

无氧登顶、独臂航海、万丈坑揭秘……他们正在改写中国极限探索史

体育正文 19 0

无氧登顶、独臂航海、万丈坑揭秘……他们正在改写中国极限探索史

无氧登顶、独臂航海、万丈坑揭秘……他们正在改写中国极限探索史

讲日照历史文化(wénhuà),一定会提到“照邑朴学”。这个由朴学大师许瀚开创并独树一帜、兴起于日照、影响全国(quánguó)的学术(xuéshù)流派,催生(cuīshēng)和推动了民国国学复兴,其学术价值和对后学者的影响,至今仍有人在挖掘研究。怀着对先贤先学的敬仰之心,本文(běnwén)给大家介绍“照邑朴学”的开创者和众多传人,以及学术影响。 先说一下(yīxià)“照邑朴学”名称的由来。据台湾东吴大学教授、图书馆馆长、祖籍涛雒的丁原基考证,最初“照邑朴学”四字是王献唐在《亡友丁伯弢别传》所(suǒ)称,文云:“照邑朴学,导源印林许氏。”(此文写于民国二十九年(èrshíjiǔnián)旧除夕日,次年6月28日又校对一次(yīcì)赠送伯弢先生(xiānshēng)次子履延)。“印林”是许瀚的字。这是首次有了“照邑朴学”这一称呼。但丁原基教授系统论证了“照邑朴学”的学术特色(tèsè),以及许瀚、丁艮善、丁以此、丁惟汾(dīngwéifén)、王献唐等学者的学术传承脉络,真正在学界(xuéjiè)倡树起“照邑朴学”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旗帜。 那么,什么是朴学(pǔxué)呢?朴学是中国清代(尤其是乾隆、嘉庆年间)兴起的一种以考据为(wèi)核心的学术流派,因其学风质朴、注重实证而得名,又称“乾嘉学派(qiánjiāxuépài)”或“考据学”。它上承汉学传统,下启近代学术,是中国古代学术史(xuéshùshǐ)上的重要转折点。 朴学(pǔxué)(pǔxué)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经学考据、小学(语言文字学)、史学与文献整理、金石学与考古,其核心特点是(shì)考据实证,反对空谈,主张通过校勘、辨伪、训诂、音韵等方法,对古代文献进行细致考证,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。朴学推崇汉代经学家对经典的注疏(zhùshū)(如(rú)郑玄(zhèngxuán)、许慎),故称“汉学”,与宋明“宋学”相对。但朴学并非完全复古,而是融合多学科方法,涵盖经学、史学、小学(文字、音韵、训诂)、金石学、地理学(dìlǐxué)等领域。 顾炎武被尊为明末清初朴学开山(kāishān)宗师,主张“经世致用”,以《日知录》为代表作,提倡以训诂考据方法研究经学,反对(fǎnduì)空谈义理。他(tā)与另两位代表人物黄宗羲、王夫之被后世并称为“明末清初三大儒”。 而“照邑(yì)朴学”,据曹汉华先生所著《增广“照邑”即日照县,春秋时封卿大夫土地曰“采邑(càiyì)”,秦时推行郡县制,改“邑”为县。 日照虽处海隅却文脉深远。金代状元张行简、明代状元焦竑都(dōu)是大学问家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。清代以(yǐ)来,以许瀚为主要成员的朴学群体于山左之地、海曲故城崛起,学习传承前人,尤其是焦竑的治学(zhìxué)与著述,其学术精神如(rú)泰山磐石,扎根齐鲁大地,辐射中原文化圈(wénhuàquān),终成“山左朴学”之重镇。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“照邑朴学”的创始人,一代朴学大师许瀚。这位200年前从日照大地(dì)走出的一位划时代的伟大学者,博综经史、精于音韵训诂、笃嗜(shì)金石,一生为他人校书数千(shùqiān)册,尤以(yóuyǐ)桂馥《说文解字义证》用力最勤,曾先后(xiānhòu)三次担纲通校《说文解字义证》,时间绵延近三十载,默默无闻地把大量时间、精力(jīnglì)奉献给该书,终使这部巨著面世。 许瀚,生于1797年(清嘉庆二年),卒于1867年(同治六年),字印林,号攀古小庐主人,日照(rìzhào)大河坞村人。许瀚出身于一个清贫的(de)知识分子家庭,其父许致和以教(jiào)书为业,读书十分勤苦,对经学(xué)有很深的造诣,著有《说诗循序》《大学(dàxué)中庸总义》等。许瀚早年随课馆(教私塾)于外的父亲生活,受过严格的庭训,18岁便(biàn)考中秀才。当时,考据学独霸学术界,出现了“东汉学(指考据学)灿灿如日中天”的盛况。受其影响,许瀚自幼便“博综经史及金石(jīnshí)文字”,专研古文字(gǔwénzì)及声韵之学,到20多岁便学有根基。 许瀚29岁时,山东学政何凌汉(hélínghàn)对他十分赏识,特意选拔他当了(le)拔贡。拔贡是科举制度贡生的一种,它是从各地州府县学的生员中选拔兴业(xīngyè)优异者,直接送入(sòngrù)国子监深造。于是,许瀚进京入国子监就读(jiùdú)。其后,他一边在何凌汉家教私塾,同何绍基(何凌汉之子)、王筠、龚自珍等著名学者切磋(qiēcuō)学问,一边刻苦攻读,希望“得一官(yīguān)以资禄养”。1827年(清道光七年),清政府任命王引之为武英殿总裁(zǒngcái),负责重修《康熙字典》,许瀚也参加了这项工作,任校录,他们一起(yìqǐ)对原书进行了详细校勘,共找出错误2500多条。王引之父子对许瀚的影响最大。 1831年,《康熙字典》修成,许瀚因工作勤奋(qínfèn)被授予州同(zhōutóng)(副知州)的(de)官衔。但这种(zhèzhǒng)职衔(zhíxián)是很难取得实缺的,为生计所迫,他接受了恩师浙江学政何凌汉的邀请,到杭州学署帮助校勘书籍及批阅试卷,开始了幕僚生涯。他先后随陈用光、吴文(wúwén)镕、潘锡恩等学政在各地校文,足迹遍及江苏、山东、河北等省。幕僚的生活虽然比较清苦,但能够有机会观览大量的图书文物,许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勤奋治学,到40岁左右时便独树一帜(dúshùyīzhì)。 许瀚在仕途上十分不顺,直到1835年,清政府因(yīn)皇太后寿庆举行恩科乡试,他才以(yǐ)第五十六名考中举人,这时他已(yǐ)39岁了(le)。在清代,举人是不能直接进入仕途的。所以其后(qíhòu),他又在北京做了一个时期的幕僚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(qiánhòu),许瀚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,对动荡的时局非常关心,但并没有转向经世致用的学问,仍然从事古籍校订及小学、金石方面的研究。战争爆发的那一年,他接受了济宁知州徐宗幹邀请(yāoqǐng),当了渔山书院的山长,并主持纂修《济宁直隶州志》。 许瀚考中举人(jǔrén)后,多次参加会试都没考中,直到1844年仍不忘科举之事,又风尘仆仆地从(cóng)日照赶到北京,第四次参加会试,希望能考中进士,但最终再一次落第。恰巧本年朝廷从举人中选拔官吏,许瀚被选为(bèixuǎnwèi)二等,可以做教谕之类的小官,但没有具体职务。不得已,他只好离京南返,来到家乡沂州府,受聘为琅琊书院(shūyuàn)山长。在沂州期间,他广泛搜求金石碑刻,为保护文物作出了很大(hěndà)贡献。后南河道总督潘锡恩准备(zhǔnbèi)刊刻章学诚等纂修的《史籍考》,特地把许瀚从沂州邀往清江浦(今江苏省靖江市(jìngjiāngshì)),负(fù)考订校勘。 许瀚到(xǔhàndào)清江浦后,遍览群书,用了(le)(le)(le)近两年的时间,写成了《拟吏籍(jí)考校例》,对章学诚等原稿繁冗、重复、漏略、舛误(chuǎnwù)的地方进行订正,把这部目录学名著基本校勘完毕。恰在这时,潘锡恩生病回籍,收回《史籍考》不刊刻了。这样,许瀚无处谋生,只得以教私塾为业,处境相当困难,其父(qífù)年老多病,自己亦重病缠身,右手一年多不能写字,家庭的收入也十分拮据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他用了四五年的时间,抱病校勘并刊刻了清代乾嘉时期集学者、书法家、篆刻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桂馥的《说文解字义证》,在中国(zhōngguó)学术史上有巨大的意义。但当此书刊(shūkān)成之时,许瀚已负债(fùzhài)千余金。桂馥(1736—1805),字未谷,号雩门,山东曲阜人,他以考据学为根基,在文字学、金石学(jīnshíxué)、书法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,被誉为“清代说文四大家”之一,与段玉裁并称“桂段(guìduàn)”。 1852年(清咸丰二年),许瀚(xǔhàn)(xǔhàn)当上滕县训导,时间不长便因病辞职归里,但留下(liúxià)了(le)“博学善教”之名。后来,他的老友吴式芬出任浙江学政,邀请他到(dào)杭州帮助批阅试卷。许瀚当时已经近60岁了,他借了川资,远涉千里前往,其生活困苦,可见一斑。晚年许瀚回到家乡,受聘主讲日照奎峰书院。 奎峰书院是清代山东日照地区重要的(de)教育机构,始建于清道光(qīngdàoguāng)十八年(1838年),由日照知县周瑞图倡议,县绅捐资在县城十字街南侧改建而成。书院选址于县衙西南隅(今海曲中路老邮局附近),其名取“一县文峰”奎山之意。初期规模包括大门一楹、讲堂五间、西厅(xītīng)三间,后经多次扩建(kuòjiàn)(kuòjiàn),光绪年间又陆续(lùxù)扩建考棚、过厅等设施,成为兼具教学与科考功能的综合性场所。1903年,书院改制为“日照县(rìzhàoxiàn)(rìzhàoxiàn)立高等小学堂”,192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日照县立初级中学,1945年滨中中学短暂迁入。 奎峰书院虽以(suīyǐ)科举教育(jiàoyù)为主,兼重训诂、音韵等小学(语言(yǔyán)文字学)内容,与乾嘉朴学“由字通词,由词通道”的理念一致,与清代朴学(考据学)有着深层联系。书院聘请(pìnqǐng)举人、进士授课,其中最著名的是朴学大家许瀚(xǔhàn)。1860年(nián)(咸丰十年),许瀚以病弱之躯在此(cǐ)主讲一年,每月坚持四次阅卷。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,更是地方文化枢纽。光绪年间,后来担任山东图书馆馆长的丁麟年捐银3000贯资助书院,推动日照学者整理地方文献,为“照邑(zhàoyì)朴学”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基础。 奎峰书院虽非朴学核心发源地,却通过许瀚等学者的(de)讲学活动,成为照邑朴学的传播纽带。其从科举书院到(dào)现代学校的转型,既(jì)见证了清代学术向近代教育的过渡,也彰显(zhāngxiǎn)了日照地区重视文教的传统。正如(zhèngrú)王献唐所言,奎峰书院的历史,是“照邑朴学”从书斋走向社会的缩影。尽管原建筑多已不存,但其作为日照一中、东港一小的前身(qiánshēn),至今仍是日照文脉延续的象征。 许瀚一生仕途坎坷,穷困潦倒,但在(zài)讲学、著述和校勘书籍上仍取得了很大成绩(chéngjì),是当时北学(běixué)的(de)代表人物之一,有“山左许瀚之学”的称誉,龚自珍《已亥杂诗》中有(zhōngyǒu)《别许印林孝廉瀚》:“北方学者君第一,江左所闻君毕闻;上厚水深词气重,烦君他日定吾文。”对许瀚可谓是推崇备至。而写这首诗的时候,许瀚才42岁,还没达到学问的最高峰。作为(zuòwéi)来自南方学派的龚自珍,多少还有点自高。龚自珍(1792—1841),字璱人,号定(hàodìng)庵,浙江(zhèjiāng)仁和(今(jīn)杭州)人,清代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良主义先驱。他的诗句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(gèng)护花”等脍炙人口,无人不晓。 许瀚也(yě)是清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(jiā)。在(zài)我国古代,语文学被称为小学。它经过曲折发展,到清代达到(dádào)顶峰。在治学方法上,他师承高邮王氏父子,以训诂声韵求义理(yìlǐ),复由古文字以求本义及其通假。清代,号称小学家的有几百人,但能同时精通文字、音韵、训诂三门学问的并不多,许瀚却对这三者都有较深的造诣。 许瀚也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学(jiàokānxué)家。《清史稿》称其“校勘宋、元、明本书籍,精审(jīngshěn)不减黄丕烈、顾广圻”。把他同清代第一流的校勘学家相比,足见他在校勘学上(shàng)的成就。 许瀚(xǔhàn)又是道光、咸丰(xiánfēng)年间享有盛誉的金石(jīnshí)学家。许多学者认为他的金石学研究(yánjiū)在当时属于第一流,尤其是对他利用金文研究古文字学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。许瀚这一生喜欢购求金石文物,手中稍微有点余钱都用于(yòngyú)金石拓本收藏。其《攀古小庐文钞》考释金文178篇,辨析器物真伪、铭文义例,被誉为“清代金文研究的巅峰之作”。 许瀚还是一位(yīwèi)方志学家。《中国方志大辞典·方志人物》收有许瀚的(de)小传。他(tā)对方志学的主要成就是主持编修了《济宁直隶州志》,该志结构完整,叙事明晰,历来颇好评。梁启超在《中国近三百年(sānbǎinián)学术史》中亦称其为清代名志。 许瀚更是一位书法(shūfǎ)家。《续滕县(téngxiàn)志》称其(chēngqí)“尤善书法”,光绪《日照县志》也说他“工书翰,士林珍之”。道光年间,许瀚因考进士落第而困居(kùnjū)京师,但“索字者日塞其门(qímén)”。许瀚书法亦承颜体精髓,磴山摩崖石刻“羡君堪作王家瑞”笔力雄浑,丁艮善勒石镌刻,成为日照文化地标。 许瀚除了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,最重要还是他(tā)以己之学,荫庇后学,提携晚辈,使朴学能在日照(rìzhào)传承。他晚年教导乡里后学,以丁(dīng)(dīng)楙五、丁艮善、丁以此三人最著,号称“许门三弟子(dìzǐ)”。文化学者丁博原先生所著《日照丁氏家族志》(族事略 人物志)中有(yǒu)此记载:“咸丰同治间,照邑朴学盛行。族人丁艮善、丁楙五、丁以此先后师从朴学大家许瀚,各尽所长,皆有专著,时人称(rénchēng)曰(yuē)“许门三弟子。”丁艮善精于小学,校勘颇多,被誉为“山左宿学(zuǒsùxué)”,其学问由其子孙承袭,延至民初丁楙五续修家谱,广辑文献,誉录遗稿,刊刻旧编,为家族文献的留存与传播居功至伟,惜英年早逝,未竟其志,未展其才(cái);丁以此少以家贫,无力举业,然独精音韵,著《毛诗正韵》,为国学大师章太炎所推崇。民国以后,丁惟汾著述颇丰,且得以完整保留(bǎoliú),所撰《诂雅堂丛著》六种,其中《方言音释(yīnshì)》《俚语证古》《毛诗韵聿》已由齐鲁书社(shūshè)出版,其他三种也已在台湾发行。其主编之《山东革命党史稿》现有文稿(wéngǎo)存世。” 日照丁氏(dīngshì)尚文重教,四百年来文化繁荣,积学深厚(shēnhòu),乃科宦世家,是(shì)日照几大名门望族(míngménwàngzú)之首。许瀚三位弟子都出自(chūzì)丁家,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,当然还有(háiyǒu)后来人。丁楙五、丁艮善都是清康熙年间进士丁旹的后人。丁旹修县志、创家谱,开一代诗风,成为日照文化的奠基人,也是日照丁氏家族的“文献之祖”。丁家自此人丁兴旺(réndīngxīngwàng),人才辈出,演变为日照丁氏“老四支长房三支”,其后代51年间,实现了“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进士”。 许门三弟子秉承许瀚(xǔhàn)“无征不信”的学风,将照(jiāngzhào)邑朴学推向系统化、专业化。丁楙(mào)五早年师从丁艮善(dīnggěnshàn)的大哥丁秉善,他父亲又和许瀚是至交。“传小学者,有丁楙五伯才,著(zhù)《说文韵律》。继即竹筠先生(即丁以此),著《毛诗正韵》。后则鼎丞先生(即丁惟汾),学寖光大”(出自《增广得很明白。丁楙五专治小学,尤精音韵。平生最大的功绩是集文献、修家谱(xiūjiāpǔ),可惜英年早逝,未展其才。 丁艮善则以经学见长。他协助许瀚(xǔhàn)校勘吴式芬《捃古录金文》,对青铜器铭文的训诂多有创见(chuàngjiàn)。其《毛诗传疏考证》以音韵通经义,纠正陈奂《毛诗传疏》疏漏,被王闿运誉为“东州绝学”。丁艮善将朴学方法用于(yòngyú)方志(fāngzhì)编纂,参与《日照县志》修订。他擅长书法,工篆、隶(lì)、楷书,且自成一家。现河南许昌、济南千佛山还留有他的墨迹。 丁(dīng)以此,字(zì)竹筠,专攻音韵学。他是许瀚晚年所收弟子,继承许瀚“因声求义”之法,著《毛诗正韵》重构《诗经》古韵系统,章太炎称其“古韵分部独得许君真传”。作为丁惟汾之父,他将朴学融入家庭教育,使丁氏家族成为近代学术与政治的双栖(shuāngqī)望族(wàngzú)。 丁惟汾,字鼎丞,中国同盟会(zhōngguótóngménghuì)创始人之一,治学承其父,其在日本留学,与章太炎、刘师培、黄侃等人往来(wǎnglái)密切,“照邑(zhàoyì)朴学”又(yòu)与扬州学风相互切磋,成就斐然。近人王献唐、屈万里、孔德成三位先生皆受教于丁惟汾先生,互为(hùwéi)师友,各有专精,溯其治学,与“许瀚之学(zhīxué)”有相传承。王献唐(前篇已有介绍),许瀚再传弟子。其父王廷霖是(shì)名中医,更喜金石文字之学,师承许瀚,家藏金石拓本数千件,自幼耳濡目染(ěrrúmùrǎn)。王献唐开创“考古与文献互证”之法,在城子崖遗址发掘(fājué)中,结合《水经注》等典籍考证龙山文化,倾一生之力著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,提出“东夷文化中心论”,震动学界。 傅斯年(fùsīnián)也是出自齐鲁大地的一名大师,他的信中对许瀚作了很高的评价(píngjià),称“近来出现了许瀚一大批稿子,皆为研究所得之……此君地位,与孙仲容伯仲之间,乃最早之金文大师,而其著作不传,可恨(kěhèn)!” 学界对许瀚的研究也一直在接力。清末民初,梁启超、丁惟汾、章炳麟、刘师培、黄侃等一大批学者(xuézhě)都曾对许瀚进行(jìnxíng)过研究;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著名国学大师王献唐、傅斯年和赵录绰等人就开始搜集整理其遗著,并编辑有(yǒu)《许印林遗书》二十余册;二十八十年代(bāshíniándài),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(zhōngguóshèhuìkēxuéyuàn)研究员袁行云先生编成《许瀚年谱》,并整理出版了许瀚学术著作《攀古小庐(pāngǔxiǎolú)全集》(上);原山东(shāndōng)图书馆学者崔巍整理出版了《许瀚日记》。 进入新世纪以来,许瀚研究热再度升温,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、宋开玉教授,上海博物馆柳向春(liǔxiàngchūn)教授,曲阜师范大学周洪才教授、聊城师范大学刘昆教授、陕西师范大学郭子直教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。山东大学古籍整理工程(gōngchéng)《山东文献集成(jíchéng)》第一、二(èr)、三辑还集中影印了大量许瀚手稿和抄稿,使许多过去藏(cáng)之秘阁的珍贵(zhēnguì)资料呈现在世人面前。 除大陆部分(bùfèn)学者外,在台湾的(de)日照籍学者丁原基出版了《许瀚之文献学研究(yánjiū)》一书,台湾成功大学郭妍伶编著了《许瀚之金文学研究》。这些著作与大陆许瀚学术(xuéshù)研究成果遥相呼应,相映生辉。这些著作对许瀚的学术成果给予大力播扬。 还(hái)(hái)有两位日照地方文史学者,不得不提。一位是东港区涛雒镇的文化学者丁博原,另一位是岚山的文史专家曹汉华。我与丁博原老师相识于2023年,市委党史(dǎngshǐ)研究院(yánjiūyuàn)与日照电视台共同举办《史话日照》文化访谈节目“方志日照”,我和(hé)博原同为访谈嘉宾(jiābīn),相互交流甚多,很受教益。这个访谈节目播出后,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。近日,因为写人文日照文章,多次征求党史研究院尹德满院长意见。中间还几次(jǐcì)前往家住涛雒镇的丁博原老师家中请教。特别是计划(jìhuà)写“照邑朴学”这个题目时,因为没有专门作过研究,感觉不太敢写,但博原认为应该写,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日照文化,是一件(yījiàn)大好事。为此,他(tā)还专门赠送我《丁氏家族(jiāzú)志》。拜读了由丁博原主编的《日照丁氏家族志》,深感(shēngǎn)震撼。国有史,邑有志,家有谱。而博原老师在(zài)家谱的基础上,依志之例,历经十几年修成此书,是当之无愧的收集和研究丁氏文化的集大成者。 我(wǒ)与汉华弟相识逾30年,对汉华弟(duìhànhuádì)研究许瀚(xǔhàn)一事早闻大名。他用了(le)20年时间致力于许瀚著述搜集整理,先后出版了《增广近日,我专门去山东万方集团,与他进行(jìnxíng)了交谈。同时还见到了岚山区政协(zhèngxié)原副主席孙树诺,区政协文史委党总支(dǎngzǒngzhī)书记郑培晋,万方集团的副总王汉军,他们都是文史方面的专家。交谈中得知在区政协的指导(zhǐdǎo)下,在万方集团的支持下,专门成立了岚山区文史研究会,致力于岚山文史研究。研究会成立以来,团体非常活跃,学会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,大师之风、后人推崇,令人欣慰、值得肯定。 我深深(shēnshēn)感受到,无论是一个地方(dìfāng)的文化,还是一个家族的文化,都需要一批(yīpī)有学识、有奉献、有情怀、有担当的人去挖掘、去弘扬,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护与传承,民族文脉才能得以源远流长。 日照朴学(pǔxué)的崛起,得益于(déyìyú)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。许瀚及其弟子们既秉承齐鲁“尊经重道”的传统,又因濒海而具(érjù)开放(kāifàng)视野,不完全拘泥于古人,既尊重传统,又敢于修正谬误。他们校勘典籍必求善本,考释铭文必亲拓原器,这种“脚踏实地”的学风,与江南考据学派(pài)形成鲜明对照(duìzhào)。丁惟汾将朴学精神注入革命实践,王献唐以学术守护文化命脉,丁原基用现代(xiàndài)方法激活传统,皆体现了日照朴学“经世致用”的终极追求。 照邑朴学已经是(shì)一个跨越时代、跨越地域,甚至跨越朴学本义的一个大课题。王献唐先生首先对其命名,袁行云先生首先系统整理许瀚著述,丁原基先生则在(zài)学界首倡旗帜,可惜三位先生都(dōu)是天不假年,各自学术道路(dàolù)都是半途而废,这也(yě)是照邑朴学历时近一个世纪却始终未在学术界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。 关于照邑(zhàoyì)朴学(pǔxué)(pǔxué)的学术范畴(fànchóu),从名义上是朴学研究的一个派别,实际上已经是乾嘉学派(qiánjiāxuépài)到同光之后的南北位移,成为上承乾嘉、扬州学派,下启民国国学复兴的中坚。也就是说以许瀚为代表的北方照邑学派撑起了晚清乾嘉学派、扬州学派的大梁,并催生出大批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。 从地域上看,许瀚一生讲学的(de)五大书院及其五大书院涌现的俊杰遍布大半个中国。济宁渔山书院、临沂琅(láng)琊书院、淮阴清江书院、赣榆选青书院、日照奎峰书院是不可忽略的五个辐射点,由此(yóucǐ)串联起大批的后起学人。其学术流布远至(yuǎnzhì)日本、中国的台湾。 从学派的构成成分看,除了(chúle)许瀚(xǔhàn)的直系弟子三丁(dīng)一吴,还包括同时期接受并传刻播布许瀚学术的一批学人,比如杨铎、高均儒、丁妟以及他们(tāmen)的子弟,稍晚(shāowǎn)一点的吴重熹、王懿荣、丁惟禔及其传人;甚至包括邀请许瀚校订(jiàodìng)专书的吴式芬、潘锡恩、吴荣光等。其中,王懿荣(1845-1900),中国近代金石学家,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。丁惟禔(1862-1895),字亦康,号伯平,是光绪年间进士,日照丁氏第一个翰林(hànlín)。 从著述(zhùshù)成就上看,代表性的除了许瀚自己的代表作《攀古小庐……》之外,《说文解字义证》(包括丁艮善为张之洞校勘印行(yìnxíng))《史籍考》《攈古录》《三迁志(sānqiānzhì)》《济宁(jǐníng)直隶州志》等都可以作为照邑学派学术代表作。 从直接学术传承上看,清以后(yǐhòu)日照乃至山东的(de)一大批学者可以说是出自(chūzì)他的门下,曹汉华在《增广许瀚年谱》中多有论述。与丁惟汾保持联系的民国三(sān)大家章炳麟、黄侃、刘师培,都在这个照邑学术宝库中汲取营养、发扬光大。 当然,这些直接(zhíjiē)间接的学著例证,需要文史(wénshǐ)方面的专家学家去梳理,恕学识有限,在此文中不能一一列举。 在此文写作过程中,我与汉华、博原多次(duōcì)交流,他们给我提供了(le)很多资料素材(sùcái),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,让我很感动。既佩服他们勤勉博学,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,同时(tóngshí)也惭愧自己学识浅薄,真正是“学然后知不足”。 从许瀚在磴山勒石铭志,到丁原基在海峡两岸传播学术(xuéshù),照邑朴学历经两个世纪的(de)风雨,始终以实证精神为骨,以文化担当为魂(wèihún)。这种学术传统,不仅是日照的文化标识,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见证。正如吴重熹(wúzhòngxī)谒许瀚墓时所咏:“山海蔚灵秀,葱郁钟大儒。”日照朴学的薪火(xīnhuǒ),将永远在山左大地上闪耀。正是: 照邑朴学文脉长,海曲遗韵永(yǒng)流芳。 山左敬文翰林立,齐鲁崇德功名扬(míngyáng)。 奎峰书院书声悠,丁氏家族人才(réncái)旺。 尊经重道(zhòngdào)昭日月,薪火相传写华章。 (注:文稿内容参阅(cānyuè)了《增广<许瀚年谱>》《日照丁氏家族志(zhì)》《日照历史文化故事》等专著资料)
无氧登顶、独臂航海、万丈坑揭秘……他们正在改写中国极限探索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