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美国青年把英语角炼成文化社交圈
这个美国青年把英语角炼成文化社交圈
这个美国青年把英语角炼成文化社交圈
参加英语角(yīngyǔjiǎo)活动的年轻人
Trefyn与大家交流(jiāoliú)
在(zài)中国,英语角是一种常见(chángjiàn)的(de)英语口语练习方式。据可查资料,中国最早的英语角设立于1978年的上海人民公园,这一交流形式在国内已延续近50年。如今,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,英语角仍普遍存在(pǔbiàncúnzài),且形式多种多样。
在北京金尚源,就有一个持续了近10年的英语角,由美国人(rén)Trefyn Gaillard发起。每周,他都会按时出现(chūxiàn)在英语角,和(hé)参与者一起交流、练习口语,话题(huàtí)涵盖日常生活和中西文化差异,至今已有数百人参与其中。
最近(zuìjìn),他正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城市,希望将英语角(yīngyǔjiǎo)打造成一个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平台。
Trefyn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,大学(dàxué)主修哲学,目前(mùqián)在UCAS(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)担任英语外教。
十多年(shíduōnián)前,因为一次“网恋奔现”,他(tā)来到中国——用他自己的话说,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起初,他在Skype(一款全球免费视频通话软件)上认识了一位北京女生,两人聊得很投缘。“我(wǒ)们一开始只是朋友,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上线聊天。虽然有时差,但我经常熬夜陪她(tā)聊。”他回忆说,“有一次我太困了,聊着聊着就睡着了。第二天早上醒来,我听到电话录音里(lǐ)她着急的声音,觉得又好笑(hǎoxiào)又感动(gǎndòng)。从那之后,我们(wǒmen)成了非常好的朋友。”
他坦言,自己曾对这段关系(guānxì)怀有浪漫的幻想,但最终两人没能发展成情侣关系。不过,他们至今仍保持联系,是(shì)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也正是因为这段“幻想”,他踏上了前来中国的(de)旅程。最初其(qí)落脚在北京平谷——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。“来之前,我的预期非常低。因为我们很难通过网络看到关于(guānyú)中国的真实信息。”
然而(ránér),现实中的中国与他的想象截然不同。
“虽然平谷不是北京的(de)核心区,但那里的公寓和商场(shāngchǎng)已经让我(wǒ)惊讶。”他说,“我当时住在一个叫华泰的地方,周边有购物中心(gòuwùzhōngxīn)、餐馆、理发店、干洗店……基本什么都有。我真的很喜欢那里,环境安静、租金实惠,而且离大自然也不远。”
虽然平谷没有地铁,但公交可以直达市中心。每逢周五下班,他都会(huì)坐车去市中心转转,“这几乎成了我固定的(de)生活节奏。”后来因工作变动,才不舍地搬到(dào)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。
从“学语言(yǔyán)”到“交朋友”
在(zài)中国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(hòu),Trefyn逐渐接触到了更多中国人。2015年,他(tā)的一位中国朋友在北京创办了一个英语角,2017年交由自己接手运营。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,认为这不仅有助于结交朋友,也是(shì)融入中国生活的一种好方式。
接手后发现,很多(hěnduō)中国人参加英语角不仅是为了提升口语能力(nénglì),也希望(xīwàng)借此锻炼表达力和思维方式。这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:将英语角办得更开放、更具社交属性。“我希望大家不只是来学语言,还能专业而辩证地探讨每一个话题(huàtí)的内涵。”
为了(le)营造轻松自在的交流(jiāoliú)氛围,每次活动前,Trefyn都会精心设置主题,话题多来自生活和职场(zhíchǎng),也紧贴当下的社会热点。参与者杰西说,自己平时练口语的机会不少,但出于好奇参加了一次,发现这里更像是一个用英语交流和社交(shèjiāo)的场所。那次活动后,杰西和现场参与者都互加了微信,有人后来还成(háichéng)了她生活中的固定“搭子”。
英语角的另一位主持人是来自突尼斯的Adu,他(tā)是Trefyn在北京认识的朋友。他说,看着大家下班(xiàbān)后来到英语角交流观点和经验,感到(gǎndào)很有成就感。在他看来(kànlái),英语角不仅是一个无压力的语言练习场所,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社交方式。
最初,英语角(yīngyǔjiǎo)的(de)活动安排在周六早上,但每次只有六七人参加。早晨可能不适合社交,于是他将活动时间调整到每周五的晚上。
为了吸引更多人,他(tā)曾尝试在微博上宣传,但效果平平。后来转向豆瓣(dòubàn),参与人数开始逐步增加,“固定(gùdìng)班底”也逐渐(zhújiàn)扩大到(dào)二三十人。随着英语角知名度提升,参与人数不断增加。到了2020年,原有场地已无法容纳更多人,只得暂停使用旧场地,另外寻找更大的空间。
那段时间,在他看来是英语角创办以来“最艰难的阶段”——人气提升了,却一度找不到合适的场地。好在后来找到了新空间,也让英语角有(yǒu)了更(gèng)大的发展余地,参与人数一度突破五十人,甚至(shènzhì)因过于火爆暂停了网络(wǎngluò)招募。
逐步稳定,如今的英语角已形成(xíngchéng)每周固定(gùdìng)三四十人的规模,不仅吸引了更多中国年轻人,也吸引了不少母语非英语的外国人(wàiguórén)。一些参与者初(chū)来时并不说话(shuōhuà),只是坐在一边观察,熟悉氛围后才慢慢加入对话。Trefyn说:“无论他们说英语还是中文,都能交到朋友。我觉得,关键是有机会多接触不同的文化。”
在他看来,语言与文化(wénhuà)密不可分,语言之间的误解往往源于文化差异,而非翻译本身。“把中文翻译成英文,或(huò)英文翻译成中文时,很容易(róngyì)产生偏差,这种偏差很多时候是文化造成的。”
Adu也发现(fāxiàn),中国人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普遍较好,但在口语表达上容易卡壳。他认为这是因为英语不是母语,说话时常常“想说的在脑子里(nǎozilǐ),却找不到合适的词”。为此,他们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的话题,帮助大家找到(zhǎodào)表达的动力,增强开口(kāikǒu)交流的信心。
参与者薇(wēi)薇说,自己大学毕业后长期没有使用英语,直到准备换工作(gōngzuò)时才想重新(chóngxīn)“捡起来”。她(tā)试过很多英语角,觉得这里办得最正规。她认为这个英语角最大的特点是社交氛围浓,适合有一定(yídìng)基础或表达欲较强的人。她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时很不自信,“好多词都忘了,想不起来。”
在后来的参与(cānyù)中,薇薇逐渐放开了,从“只能听懂10%”到“能听懂一多半”,自信心明显提升。“经常参加现场活动(huódòng)确实不一样,会提高得(dé)很快。”她说。
Adu回忆,自己刚开始学中文时(shí)非常吃力。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,他(tā)只能带一本字典出门,遇到不认识的词随时翻查。如今,他已经能熟练地用(yòng)中文交流。
Trefyn则更多依靠语境来理解中文内容,能(néng)听懂一些简单的表达。“我(wǒ)的直觉很准,总能猜中对方想表达什么,所以就算对方英文(yīngwén)不好,也能交流顺畅。”他说。
为了(wèile)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(shuǐpíng),Trefyn已将“学好中文”列为下一个目标。他计划和Adu一起再创办一个“汉语(hànyǔ)角”,沿用英语角的形式,通过聊天(liáotiān)与讨论,帮助更多外国朋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提升汉语能力。
事实上,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只是Trefyn的业余兴趣,自2012年来到中国(zhōngguó)后,他(tā)先后在多个城市生活、工作,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在中国生活多年(duōnián),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他印象(yìnxiàng)深刻,尤其是手机应用带来的便利远超预期。“来中国前,我从没想到手机会这么重要。现在没手机,日常生活几乎进行不(bù)下去。”
此外,他还爱上(shàng)了中国美食,尤其喜欢火锅和茶(chá)。与(yǔ)朋友聚会(jùhuì)时,他更常选择茶馆而非咖啡馆。“我(wǒ)喜欢社交,也喜欢接触不同文化。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。”Trefyn说,无论是中国的饮食风俗,还是不同城市(chéngshì)的性格差异,都让他感到惊喜。“比如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偏好就不一样。很多美国人来中国前都不知道,这里既多样,又统一。”
Trefyn说(shuō),希望能在中国长期生活,“越久越好”。因此,把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办得更好,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品牌。
目前,Trefyn说,主办的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多数时间免费开放,仅在(zài)少数活动中象征性收取酒水费用,他也曾考虑推动英语角的商业化运营,拓展合作渠道。比如,目前英语角由企业提供场地支持(zhīchí),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,也为(wèi)其搭建了人才招募和业务交流的平台。
在他看来,英语角是一座天然的社交桥梁,不仅能练习语言,也帮参与者拓展(tuòzhǎn)了(le)工作和(hé)生活资源。“有人通过英语角找到了工作,有人获得了商业合作的机会。”他说。
Trefyn还希望英语角打破“主持人必须是英语母语者”的常规,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(péngyǒu)加入主持队伍(duìwǔ)。他也在尝试将英语角拓展(tuòzhǎn)到更多城市,目前已在上海组织过(guò)活动,还有朋友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加。
“我(wǒ)希望未来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,都能去当地的英语角看看,认识那里的主持人和其他参与者,扩大社交圈。大家(dàjiā)彼此(bǐcǐ)支持、互相照应。”Trefyn说,“从心底来说,我希望永远不离开(líkāi)中国。但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了,也(yě)希望英语角能继续存在,继续发挥它文化交流平台的意义。”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(jìzhě) 张子渊



参加英语角(yīngyǔjiǎo)活动的年轻人

Trefyn与大家交流(jiāoliú)
在(zài)中国,英语角是一种常见(chángjiàn)的(de)英语口语练习方式。据可查资料,中国最早的英语角设立于1978年的上海人民公园,这一交流形式在国内已延续近50年。如今,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,英语角仍普遍存在(pǔbiàncúnzài),且形式多种多样。
在北京金尚源,就有一个持续了近10年的英语角,由美国人(rén)Trefyn Gaillard发起。每周,他都会按时出现(chūxiàn)在英语角,和(hé)参与者一起交流、练习口语,话题(huàtí)涵盖日常生活和中西文化差异,至今已有数百人参与其中。
最近(zuìjìn),他正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城市,希望将英语角(yīngyǔjiǎo)打造成一个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平台。
Trefyn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,大学(dàxué)主修哲学,目前(mùqián)在UCAS(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)担任英语外教。
十多年(shíduōnián)前,因为一次“网恋奔现”,他(tā)来到中国——用他自己的话说,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起初,他在Skype(一款全球免费视频通话软件)上认识了一位北京女生,两人聊得很投缘。“我(wǒ)们一开始只是朋友,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上线聊天。虽然有时差,但我经常熬夜陪她(tā)聊。”他回忆说,“有一次我太困了,聊着聊着就睡着了。第二天早上醒来,我听到电话录音里(lǐ)她着急的声音,觉得又好笑(hǎoxiào)又感动(gǎndòng)。从那之后,我们(wǒmen)成了非常好的朋友。”
他坦言,自己曾对这段关系(guānxì)怀有浪漫的幻想,但最终两人没能发展成情侣关系。不过,他们至今仍保持联系,是(shì)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也正是因为这段“幻想”,他踏上了前来中国的(de)旅程。最初其(qí)落脚在北京平谷——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。“来之前,我的预期非常低。因为我们很难通过网络看到关于(guānyú)中国的真实信息。”
然而(ránér),现实中的中国与他的想象截然不同。
“虽然平谷不是北京的(de)核心区,但那里的公寓和商场(shāngchǎng)已经让我(wǒ)惊讶。”他说,“我当时住在一个叫华泰的地方,周边有购物中心(gòuwùzhōngxīn)、餐馆、理发店、干洗店……基本什么都有。我真的很喜欢那里,环境安静、租金实惠,而且离大自然也不远。”
虽然平谷没有地铁,但公交可以直达市中心。每逢周五下班,他都会(huì)坐车去市中心转转,“这几乎成了我固定的(de)生活节奏。”后来因工作变动,才不舍地搬到(dào)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。
从“学语言(yǔyán)”到“交朋友”
在(zài)中国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(hòu),Trefyn逐渐接触到了更多中国人。2015年,他(tā)的一位中国朋友在北京创办了一个英语角,2017年交由自己接手运营。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,认为这不仅有助于结交朋友,也是(shì)融入中国生活的一种好方式。
接手后发现,很多(hěnduō)中国人参加英语角不仅是为了提升口语能力(nénglì),也希望(xīwàng)借此锻炼表达力和思维方式。这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:将英语角办得更开放、更具社交属性。“我希望大家不只是来学语言,还能专业而辩证地探讨每一个话题(huàtí)的内涵。”
为了(le)营造轻松自在的交流(jiāoliú)氛围,每次活动前,Trefyn都会精心设置主题,话题多来自生活和职场(zhíchǎng),也紧贴当下的社会热点。参与者杰西说,自己平时练口语的机会不少,但出于好奇参加了一次,发现这里更像是一个用英语交流和社交(shèjiāo)的场所。那次活动后,杰西和现场参与者都互加了微信,有人后来还成(háichéng)了她生活中的固定“搭子”。
英语角的另一位主持人是来自突尼斯的Adu,他(tā)是Trefyn在北京认识的朋友。他说,看着大家下班(xiàbān)后来到英语角交流观点和经验,感到(gǎndào)很有成就感。在他看来(kànlái),英语角不仅是一个无压力的语言练习场所,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社交方式。
最初,英语角(yīngyǔjiǎo)的(de)活动安排在周六早上,但每次只有六七人参加。早晨可能不适合社交,于是他将活动时间调整到每周五的晚上。
为了吸引更多人,他(tā)曾尝试在微博上宣传,但效果平平。后来转向豆瓣(dòubàn),参与人数开始逐步增加,“固定(gùdìng)班底”也逐渐(zhújiàn)扩大到(dào)二三十人。随着英语角知名度提升,参与人数不断增加。到了2020年,原有场地已无法容纳更多人,只得暂停使用旧场地,另外寻找更大的空间。
那段时间,在他看来是英语角创办以来“最艰难的阶段”——人气提升了,却一度找不到合适的场地。好在后来找到了新空间,也让英语角有(yǒu)了更(gèng)大的发展余地,参与人数一度突破五十人,甚至(shènzhì)因过于火爆暂停了网络(wǎngluò)招募。
逐步稳定,如今的英语角已形成(xíngchéng)每周固定(gùdìng)三四十人的规模,不仅吸引了更多中国年轻人,也吸引了不少母语非英语的外国人(wàiguórén)。一些参与者初(chū)来时并不说话(shuōhuà),只是坐在一边观察,熟悉氛围后才慢慢加入对话。Trefyn说:“无论他们说英语还是中文,都能交到朋友。我觉得,关键是有机会多接触不同的文化。”
在他看来,语言与文化(wénhuà)密不可分,语言之间的误解往往源于文化差异,而非翻译本身。“把中文翻译成英文,或(huò)英文翻译成中文时,很容易(róngyì)产生偏差,这种偏差很多时候是文化造成的。”
Adu也发现(fāxiàn),中国人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普遍较好,但在口语表达上容易卡壳。他认为这是因为英语不是母语,说话时常常“想说的在脑子里(nǎozilǐ),却找不到合适的词”。为此,他们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的话题,帮助大家找到(zhǎodào)表达的动力,增强开口(kāikǒu)交流的信心。
参与者薇(wēi)薇说,自己大学毕业后长期没有使用英语,直到准备换工作(gōngzuò)时才想重新(chóngxīn)“捡起来”。她(tā)试过很多英语角,觉得这里办得最正规。她认为这个英语角最大的特点是社交氛围浓,适合有一定(yídìng)基础或表达欲较强的人。她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时很不自信,“好多词都忘了,想不起来。”
在后来的参与(cānyù)中,薇薇逐渐放开了,从“只能听懂10%”到“能听懂一多半”,自信心明显提升。“经常参加现场活动(huódòng)确实不一样,会提高得(dé)很快。”她说。
Adu回忆,自己刚开始学中文时(shí)非常吃力。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,他(tā)只能带一本字典出门,遇到不认识的词随时翻查。如今,他已经能熟练地用(yòng)中文交流。
Trefyn则更多依靠语境来理解中文内容,能(néng)听懂一些简单的表达。“我(wǒ)的直觉很准,总能猜中对方想表达什么,所以就算对方英文(yīngwén)不好,也能交流顺畅。”他说。
为了(wèile)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(shuǐpíng),Trefyn已将“学好中文”列为下一个目标。他计划和Adu一起再创办一个“汉语(hànyǔ)角”,沿用英语角的形式,通过聊天(liáotiān)与讨论,帮助更多外国朋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提升汉语能力。
事实上,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只是Trefyn的业余兴趣,自2012年来到中国(zhōngguó)后,他(tā)先后在多个城市生活、工作,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在中国生活多年(duōnián),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他印象(yìnxiàng)深刻,尤其是手机应用带来的便利远超预期。“来中国前,我从没想到手机会这么重要。现在没手机,日常生活几乎进行不(bù)下去。”
此外,他还爱上(shàng)了中国美食,尤其喜欢火锅和茶(chá)。与(yǔ)朋友聚会(jùhuì)时,他更常选择茶馆而非咖啡馆。“我(wǒ)喜欢社交,也喜欢接触不同文化。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。”Trefyn说,无论是中国的饮食风俗,还是不同城市(chéngshì)的性格差异,都让他感到惊喜。“比如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偏好就不一样。很多美国人来中国前都不知道,这里既多样,又统一。”
Trefyn说(shuō),希望能在中国长期生活,“越久越好”。因此,把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办得更好,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品牌。
目前,Trefyn说,主办的英语角(yīngyǔjiǎo)多数时间免费开放,仅在(zài)少数活动中象征性收取酒水费用,他也曾考虑推动英语角的商业化运营,拓展合作渠道。比如,目前英语角由企业提供场地支持(zhīchí),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,也为(wèi)其搭建了人才招募和业务交流的平台。
在他看来,英语角是一座天然的社交桥梁,不仅能练习语言,也帮参与者拓展(tuòzhǎn)了(le)工作和(hé)生活资源。“有人通过英语角找到了工作,有人获得了商业合作的机会。”他说。
Trefyn还希望英语角打破“主持人必须是英语母语者”的常规,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(péngyǒu)加入主持队伍(duìwǔ)。他也在尝试将英语角拓展(tuòzhǎn)到更多城市,目前已在上海组织过(guò)活动,还有朋友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加。
“我(wǒ)希望未来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,都能去当地的英语角看看,认识那里的主持人和其他参与者,扩大社交圈。大家(dàjiā)彼此(bǐcǐ)支持、互相照应。”Trefyn说,“从心底来说,我希望永远不离开(líkāi)中国。但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了,也(yě)希望英语角能继续存在,继续发挥它文化交流平台的意义。”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(jìzhě) 张子渊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